首页 > 金职新闻

《金华日报》专版报道百年金华医学教育交响曲

来源:金华日报  作者:金志宣时间:2015-10-16浏览:970设置

 弦歌不辍谱写世纪华章
——亲历者追忆中的百年金华医学教育交响曲

   金秋十月,金华医学教育迎来了百年华诞。从金华福音护校到金华卫校再到今天的金职院医学院,从芝麻山巷两间陋室草创起家到而今大黄山上湖海塘畔的现代化高等学府,这所传承华佗精神、践行上善若水的医科学府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走过了艰辛坎坷而又辉煌灿烂的百年,弦歌不辍谱写了雄浑壮丽的世纪华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宏图伟业展。值此母校百年华诞之际,来自天南地北的校友声情并茂地追忆悠悠岁月中的难忘往事,满怀豪情地展望漫漫征途上的壮丽前景。无论是老骥伏枥,还是新雏啼声,所有的追忆和寄望都汇聚成了百年金华医学教育的宏大交响曲。

  第一乐章:筚路蓝缕

 

 


护理界老前辈陆月林老师为学生授帽
 

 

  【亲历者的记忆片段】

  陆月林(1947年来校担任护理教师,民国末年曾任金华福音护校校长):当时学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看上去也很寒酸,总共就一个房间,一半是教室一半是宿舍。只有一个护士专业,在校生不多,每年招生人数是根据医院的需求来核定的,一年也就招十来个学生。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三个月的护理基本理论,之后,每天花两个小时到医院接触病人,为病人服务,等毕业后到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轻车熟路,个个都是把好手。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是多途径的,可以双向选择去自己想去的医院,也可以留在福音医院。

  倪玉如(1946年考入金华福音护校,曾在北京、上海、武汉多家大医院担任护理专家):当时我是个年仅16岁的农村女孩,校长陆月林老师像亲人一样关心我,让我得以安心学习。当时学校里有两间教室,一间用于医学基础理论课教学,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解剖生理、药物学、检验,由各科有经验的医生上课;另一间为示教室,所有基础护理技术操作都在这间教室进行,由陆老师亲手示教。学生们从一点护理技术操作都不会,到最后成长为一名真正能减轻病人痛苦的护士,这些都是老师悉心培养的结果。

  【大时代的发展足迹】

  金华百年医学教育追本溯源发轫于西医东渐的历史大背景:1910年,美籍医生马铿哲夫妇在家乡基督教会资助下,创建了浙中大地第一家采用西医诊治的现代医院———金华福音医院。后随着医院的发展,护理人员短缺加剧,遂于1915年开办了附校———金华福音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马铿哲兼任校长。当时,学校无专设教学场所,采用边学习边工作的师带徒模式,由医院的医师和护士兼职培养学生。

  1929年更名为“私立福音高级护士职业学校”,仍附设于医院。1931年,学校独立用房落成,实施半天上课、半天病房实习的半工半读教学模式。1942年,日寇铁蹄蹂躏金华,学校随医院南迁至丽水躲避战乱,暂停办学。1946年医院回迁金华后,学校复课。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学校由地方人民政府接管获得新生。

  民国时期的35年间,福音护校历经劫难依然顽强前行,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为浙中西部地区培养了一批极其宝贵的护理人才。这其中,首任校长马锵哲以及1940年开始任福音医院护士长兼护校财务长达八年的沙乐满女士等美籍友人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陆月林等一批金华医学及护理事业先驱坚守和弘扬“上善若水的福音精神”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乐章:潮起潮落

 


金华卫生学校首届毕业师生合影留念 

 

 

   【亲历者的记忆片段】

  姜寿葆(1952年来校任教,曾任金华卫校外科教研组长,全国优秀教师):1952年,全国新办几百所中等卫生学校。由于师资缺乏,卫生部决定从全国各医学院校中抽调部分在校学生,通过短期专业师资培训,分配到全国的卫生学校支教三年。作为上海第二医学院学生,我被抽调到金华卫校任教。

  当时的卫校只有一幢刚造好的教学楼(兼实验室),操场北面就是城墙,城墙外面是护城河(即今人民东路),对面杨思岭是一片荒山,都是无主孤坟。我报到的第一夜就听到很凄厉的狼嚎声,此起彼伏。学校设有医士、护士和助产士三个专业。解剖学老师韩永坚和微生物老师叶丽云都是从浙江医学院抽调出来,比我早来一年,已经是“老”教师了。在他们的白手起家、苦心经营下,实验室已初具雏形。韩永坚带领学生在荒郊无主坟山中收集尸骨拿回来清洗、消毒,制作成骨骼标本。解剖需要的尸体则和医院、民政、公安等有关部门联系好,凡有无主尸体便去拉来灌注防腐剂,然后浸泡在盛满防腐剂的水泥槽中保存。在我看来,韩永坚当年表现出来的事业心和不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并不亚于鲁迅先生笔下的藤野先生,让人肃然起敬。

  我到卫校后不久,何时新老师也来了。他十分勤劳、敬业,热衷于制作各种生物标本。自1954年起,他和浙江医学院的胡步青教授等合作开展对浙江省毒蛇的研究。我曾和他住同一个寝室,午休时听到楼下草丛中蛙叫异常,他就起身下去,不一会就抓到毒蛇。几年下来,他已积累了很多关于毒蛇的知识,制作了大量毒蛇标本和饲养活的毒蛇,还研究草药对毒蛇咬伤的治疗。有一段时期,金华医院一收治到被毒蛇咬伤的病人就来请何老师去会诊。

  詹福初(金华卫校1963届毕业生,主任医师,曾任常山县地方病防治站站长):196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常山县和嘉善县分别列为山丘地区和水网地区消灭血吸虫病试点县,金华卫校63届29名护士科毕业生和29名医士科毕业生被抽调到常山从事血防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支援常山血防的时间被一次又一次地延长。

  1964~1965年,省政府在常山县开展血防大会战,以期取得经验后在全省推广。县里成立了血防总队,下设连、排、班、组,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广大医务人员与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刚开始时,一些群众对查螺灭螺工作不支持、不理解,我们常常需要带头挽起裤腿、拿起锄头为群众作出表率。开展粪常规检查时,一些群众怕脏、怕臭、怕麻烦不交大便;还有的人搞恶作剧,故意包上一块石头甚至一包牛粪送到血防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一次又一次上门说服动员,宣讲科学道理,普及防治知识,终于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当时血防治疗小组一般只有3~4名医务人员,实行三班制,每期收治50~70名病人。我们既当医生又当护士,白天上班,晚上和病人睡在一起,一有动静立刻起床处理,而且常常一干就是几个月。由于长期在疫区工作,一些同学感染了血吸虫病,有的甚至导致肝纤维化。

  【大时代的发展足迹】

  l952年9月,金华福音医院护士学校和浙江省立金华医院卫生技术学校合并,定名为浙江省金华卫生学校,隶属于省卫生厅领导,设置医士、护士、助产士三个专业。学校随即成立校舍修建委员会,沿着福音护校东侧的八角库头16号扩展校区。1953年中西合璧的首幢教学办公综合楼落成,1955年西式风格的第二幢教学楼交付使用。当年,衢州护校整体并入,学校初具规模,机构设置与教学运行步入正轨。1956年,学校被国家卫生部选中参与全国卫生学校医士专业教学大纲修订;1957年,浙江省卫生厅召开临床实习座谈会,向全省医学院推广金华卫校与市本级医院良性互动的经验,使学校在省内外名震一时。1958年,在积极投身“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同时,学校增设医学检验专业,开创了我省医学检验教育的先河。同年,在卫校的基础上成立金华医学专科学校,实施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办学模式,金华地委还专门划拨明月路以东原金华师范学校(位于府城隍庙旧址)的教学楼支持高等医学教育。

  1960年,金华卫校增设药剂、妇幼医士两个专业。金华医专则进一步升格为金华医学院,设立医学系与中医系,开始了医疗、中医本科学历教育。当年医学院大兴土木,在所征用的杨思岭土地上建造了教工宿舍、学生宿舍和食堂(兼大会堂),并在原金师教学楼南面新建学生宿舍。当年在中专招生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本、专科新生数达到创纪录的400人,为浙中西部乃至全省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这一红火的发展势头随着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进入全面调整时期而戛然而止。1961年,医学院降格为医专,卫校办学也同样命运多舛,同年金华专区三所卫校统一压缩归并,当年学校仅两个专业招收新生,此后仅开设医士、护士两个专业。“文革”中,学校教学秩序难以为继,至1969年4月停学。在国家遇到困难的年代,金华卫校的师生能够坦然面对学历降格甚至退学支农的人生转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可歌可泣;而留校师生坚守岗位日夜投身地方疫病防治的行动,则充分诠释了金华医学教育质朴忠诚的奉献精神。

  1972年9月14日,金华地区革委会决定金华卫校恢复招生,学校也易名为“金华地区卫生学校”。当年增设了中药专业,填补了浙江省内医学院校中药类专业的办学空白。恢复办学后,学校40多位“文革”时期分流与下基层的教学骨干陆续归队,有效保障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为了解决基层卫技人员的严重不足,1976年妇幼医士专业恢复招生,l979年助产士专业也恢复招生,并于1978年增设了中医专业;1979年1月,经过省革委会批准成立了“浙江医科大学金华分校”,当年春季招收1978年参加全国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录取的医疗专业大专班学生80名。

  第三乐章:继往开来

 

 

 

1997年,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喻华芝、金华市卫生局局长林一心参观东盛全科医疗站
  

 

   

   【亲历者的记忆片段】

  马宁生(浙医大金华分校医疗专业82届毕业生,现任金职院医学院儿科学教授):1997年,在首都医科大学的指导与金华卫生学校的参与下,金华市卫生局和多湖镇政府联合,借鉴国外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在多湖镇开展全科医疗服务、合作医疗保障、镇村一体化管理“三位一体”的农村医疗卫生综合改革的有益尝试。

  时任市卫生局局长林一心、金华卫生学校副校长胡野负责示范区建设领导工作,由金华卫生学校委派专家如校全科医学研究室主任王勤荣老师等全程参与示范区建设。1997年4月,金华市卫生局正式下文任命金华卫校傅永强老师挂职担任多湖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协助参与全科医疗服务的起步运行工作。5月,由我和傅永强老师带领金华卫校高职02班的40名学生深入多湖镇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在半个多月时间里,师生们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走访全镇35个行政村,为全镇近1.5万社区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初步掌握了全镇居民的个人与家庭基本健康资料。

  经过两年多时间,初步形成了 “多湖模式”的框架,即建立镇村一体化管理网络:根据全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原则,按人口分布、服务半径,建立一个包含以镇中心卫生院为依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服务网络,进行镇村一体化管理,从而有效地规范了社区医疗行为,提高了社区医疗质量。实行社区全科医疗服务:借鉴国外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社区责任医生为社区成员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周期性健康检查、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等预防服务,把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作为重点保健对象,提供家庭病床、出诊、转诊服务。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蒋天安(金华卫生学校医士专业84届毕业生,现为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主任):到卫校求学时,我们只有十五六岁。卫校帮我们实现了从一个懵懂初中生向医学专业人员的转变。尽管离开母校走上社会已30余年,但许多记忆终身难忘。母校帮我们克服了初次人体解剖时的惊恐和不安,帮我们适应了福尔马林浓烈气味的刺激,以至于现在我们已经熟悉乃至享受着医院或浓或淡的药味。在卫校,我们了解了显微镜下的细胞,动物实验中的神经反射,针灸和静脉、肌肉注射时的自我练习或相互练习,望触叩听、望闻问切……我们逐渐习惯并爱上了白大褂,“白衣天使”成为我们终身追求的事业。尽管之后的工作历程中,我们许多同学就读了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考进了国内外一些名校,但母校传授的专业知识,仍是我们得以不断深造和成长进步的强大后盾和坚实基础。

  【大时代的发展足迹】

  改革开放春风化雨,历经潮起潮落的金华医学教育长风破浪、扬帆远航。1980年,学校被卫生部确定为浙江省内唯一的“全国重点卫生学校”。此后,新建的电教实验楼、教学大楼等拔地而起,教学实训设施等配套渐趋完善,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1983至1985年连续三届全省医士、护士专业毕业统考,金华卫校各科成绩均名列前三;1991年检验专业3门核心课程全省统考均列第一,1992年一门抽考课程成绩又列全省榜首。1994年,学校再次入选国家教委评定的“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金华卫校始终重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队伍建设,建国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名师。早在1963年,浙江省卫生厅在全省卫生学校系统建立校际中心教研组,金华卫校有11名教师被聘为正副组长,其中姜寿葆、方逢年、黄世兰、程恕行、蒋继震分别担任外科、内科、传染病、妇产科、微生物5个校际中心教研组组长,何时新、周雨若、赵争、施心智、丁钦贤、宋昌淳分别担任生物、化学、解剖、生理、药理、卫生学6个校际中心教研组副组长。1978年,姜寿葆、沙介荣、奚平三位老师被国家卫生部聘为全国中专统编教材主编;1982年后省校际中心教研组改称省校际教研大组,省卫生厅下发文件任命金华卫校姜寿葆、沙介荣、奚平、方美娜、阮观珍等11人为教研大组长。1994年,姜寿葆老师被国家卫生部聘为全国中等医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至2000年8月,由省卫生厅任命的省校际教研大组长中,金华卫校的胡野、郑海文、李彩霞、黄文良、章晓幸、劳樟森、吕望群、黄斌伦等8位老师名列其中。

  金华卫校勇做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改革和探索。1992年,为江山县卫生局开办全国中等卫校首个被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全科医学订单班;两年后,又依托首都医科大学在国内率先创办全科医学高职试点班。1997年,以婺城区多湖镇全科医疗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金华卫校与金华市卫生局通力合作,培育了全科医疗服务、合作医疗保障、乡村一体化管理“三位一体”的“多湖模式”,并入选浙江卫生事业辉煌20年13件大事,《全科医学高职教育研究》相继荣获金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优秀奖和浙江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顺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和医学发展趋势,学校不断完善专业结构,相继开设全科医学、急救医学等16个国家统招专业和职医、职护等6个地方计划专业,抢占了就业市场,提升了办学活力。与此同时,学校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脚步也从未停顿,先后与浙江医科大学及金华中心医院合作举办浙医大金华医学大专班、大专部和分校,为后续升格办学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资源。

  第四乐章:世纪新篇

 

1955年金华卫生学校
  

 

   【亲历者的记忆片段】

  王满冲(金华卫生学校2003届毕业生,诸暨籍,现任杭州优仕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2000年,怀着对检验事业的向往,我来到了金华卫生学校求学。我们都是母校的孩子,在她浩瀚蔚蓝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时而倾听生命的真理,时而采集知识的魔力,时而领会成功的喜悦,时而感恩“母亲”的赐予。因为她,我才拥有了拼搏的勇气,去一方土地辛勤创业,于2003年毕业后开办杭州优仕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在自身具备了一定条件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为母校做些什么。2008年,我终于在母校设立了“优仕奖学金”,同年12月,母校在杭州优仕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创立实践教学基地,这是医学院教学模式的一次改革尝试。母校办学历史悠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医学检验人才,学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之路,为形成高等医学教育的自身特色奋力拼搏。

  赵元玲(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2013届毕业生,四川籍,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从初赛、省赛再到全国决赛,层层选拔,虽说不是万里挑一,但每一次的淘汰名单公布之前总是让人惊心动魄,幸运的是,我一直走到了最后。从早到晚日复一日的练习,老师一天又一天的陪伴,一次又一次的纠错,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当中,技艺的长进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感受到了“师父”们满满的关心与爱护。对我来说,这些老师亲如长辈、亲如朋友,学习中严格要求,课余时轻松诙谐,互相打成一片,让我再一次坚定了自己就是这座城市、这所学校、这个团队中的一员。最终凭借这份“爱”,陪伴着我一路披荆斩棘,并最终走向了全国护理技能竞赛一等奖的领奖台。

  【大时代的发展足迹】

  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金华医学教育意气风发地掀开了崭新的发展篇章。2000年8月,金华卫校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并轨办学,成立金职院医学院,由此跻身高等职业教育序列。

  并轨15年来,学院师生员工励精图治,专业内涵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临床医学专业坚持面向基层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已成为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近三届专业毕业生的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40个百分点。儿科学马宁生教授当选教育部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行指委临床医学分教指委委员。

  护理专业人才济济,有金华市护理学科第一位护理学教授季兰芳老师,第一位获得护理学硕士学位的胡爱招教授,第一位获得护理学博士学位的潘昱钦副教授和海归的护理硕士团队。章晓幸教授被聘为全国护理执业考试讲师团专家。护理专业现已集省重点、省特色、省优势、省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国家示范等专业荣誉于一身,集四门国家级精品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育部护理教育教学案例库等国字号专业品牌于一体,成为全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建设的排头兵。

  检验、中药、药学、康复、助产等专业努力做精做强,一批教师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专业带头人的佼佼者。免疫与病原生物学二级教授胡野老师被聘为教育部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行指委医学技术专业大类教指委主任委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教指委主任委员;临床检验学教授黄斌伦老师、微生物检验学副教授盛秀胜老师分别担任了全国医学检验、医学技术类分教指委委员;陶萍老师担任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分教指委委员;药学教授李群力老师被聘为教育部食品药品职业教育教学行指委委员。

  与此同时,学院的教学条件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其中由香港华夏基金会在本世纪初赞助8万美元创建的华夏护理实践基地,经过五轮近15年的升级完善,建筑面积已达1.6万平方米,设施设备投入近5000万元,实现了护理装备高端化与“上善若水”专业文化的有效融合,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的现代化“仿真医院”实训基地,其建设成果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管理团队获“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迄今,医学院教研团队已主持开发教育部护理专业生产实际案例库1个;核心参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2项;建成国家级精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出版教材56部,其中教育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13部,自然科学专著3部;市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立项135项,其中省部级立项课题8项;作为第一主持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政府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立项科研课题269项,其中省部级立项课题27项;到款科研经费近8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2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获授权专利17项;获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4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获得含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在内的全国一等奖30余项。

  百年励精图治,百年桃李春风。历史的嬗变中,正是金华医学百年发展的深厚积淀,扎实有力地推动了今天的金职院医学院在本省乃至全国医学教育界都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闻链接:#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