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职新闻

金华日报:非遗零距离 传承在行动

来源:金华日报作者:邵佩玲 时间:2019-08-13浏览:839设置

剪纸、木雕、木版画、竹根雕……这个暑假,多项传统非遗项目让金职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同学们大饱眼福。原来,为了更深度地了解金华特色文化,学院组织了“诗路金华”实践活动,走近7位“非遗”传承人,现场感受他们精湛的技艺绝活,了解他们的心声,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展现“诗路金华”的文化之美。
1 感受非遗魅力
    每个非遗都蕴含一个故事、记录了一段历史。在武义,同学们聆听了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婺州窑代表性传承人邵文礼介绍婺州窑起源与发展,撩起袖子用双手真真切切地体验婺州窑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
    揉泥、拉坯、修坯、烧火、检查……每道工序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现场,同学们用拇指往外压拉制出罐子的形状,待坯体阴干后,用小弯刀、刮板等整修罐身,一个罐子在同学们手指的一伸一收中逐渐成形。“看着是很简单的一个罐子,实际操作过后才知要做好是极其困难的,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体验。”数媒专业的李利初次体验婺州窑制作过程 ,真切感受到了婺州窑的魅力。她说,即使在燥热的夏天,也可以让她的心安静下来,指尖的触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灵魂。“当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婺州窑坯成型时,会从内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此次“诗路金华”实践活动,同学们还特意带上了摄像机,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了这些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工艺、原材料、传承人工作等,他们要用年轻人的视角展现金华的非遗文化。“这次拍摄是00后与‘非遗’的深度交流。”带队老师张赛说,参与拍摄这个过程让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不同的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会更多地关注潮流的东西,对非遗文化缺乏兴趣,可接触之后,就会发现,这些传统文化中有着某种特定人群的情怀,有着令人心悸的感动。“我希望这份记录不单单只是记录,也可以传递一种情怀,希望大家可以把这份文化传承下去,而不是在我们这一代或者某一代消失了。”
2 感受匠人精神
    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的艺术品,无不展示了非遗技艺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隐藏在这背后的,是传承人对于非遗技艺几十年如一日的朝夕打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勇于创新,以及一颗近于天真、不随世间潮流而改的匠心。
    让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亚太地区竹工艺名匠、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竹根雕”代表传承人周桂新老师,他的作品中好几件竹雕的原材料是已经废弃的竹根,这些常人眼中的“垃圾”,在他那儿却成了宝贝。它们大多腐烂或者形态怪异,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些竹根显得与众不同,周桂新看到了它们的魅力。擅于构思的他,结合竹根材料自身的特点,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我觉得竹雕雕刻这门手艺或许花上几年时间可以学会,但根据材料本身去创作出一件作品是非常难的,可以说是周老师的匠心才最终成就了这些艺术品。”数媒专业的陈晨说,从周桂新老师身上,她学到了不管做什么都是一样,只有足够热爱,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
    生活孕育多彩的民间艺术,在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艺术传统中,涌现出一批民间艺术家。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有着一份执着的情感。国家级非遗项目浦江麦秆剪贴代表性传承人蒋云花,看上去不善言辞,谈到与麦秆剪贴相关的内容,又变得神采飞扬,打开了话匣子。讲解时肢体动作与口头语言并用,将她与麦秆剪贴之间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谈到在市场冲击下,麦秆剪贴早已没了昔日的辉煌,为什么还要继续做?她只说了两个字——“坚持”。“并不单单是蒋老师,在与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对话中,他们有的是对传统手艺的热爱,有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传承着这些或许已经被很多人遗忘的东西。”陈晨说,非遗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文化传统的记忆,成为联系个体与个体间的纽带。正是许许多多像他们这样保有一颗匠心,觉得不能让非遗就慢慢消失掉的人,才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3 非遗在心中
    几日来,通过对地方非遗文化、民间工艺的深入走访和实地调研,非遗实践队的同学们了解和认识了很多平时课堂中没有涉及的知识,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种子。
    以前,很多同学对“非遗”接触比较少,觉得离自己很远。接触之后,他们发现,原来生活当中很多东西都是“非遗”的一部分。“譬如喝水的茶壶,它就是从很久以前传承下来的。”陈晨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几位老师都向他们传递了差不多的意思。“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这是浦江县非遗保护中心洪国荣老师对同学们的寄语,他说,作为一件艺术品需要生活化,作为一件产品需要艺术化,他所收藏的老物件都有古人千方百计加进去的花纹。一件艺术品如果没有了实用性,就只有观赏价值了,而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艺术将会索然无趣。这对这些学数媒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样受用。“我喜欢摄影,我发现许多获奖的、打动人心的摄影作品往往都取材于生活,只有热爱生活、品味生活的人才能拍摄出这些作品。创作需要贴近生活、离不开生活。”陈晨说,邵文礼老师则建议他们,在文创方面可以把现代元素与婺州窑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作品贴近生活。蒋云花老师寄语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多接触地方优秀民间工艺,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艺术设计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在非遗传承方面,传承人们都希望能够在年轻人之中广泛传播,使更多人了解非遗、保护非遗。近年来,金职院师生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早在2013年,艺术设计学院建立了由文化部非遗司颁发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高校创意工作室。去年6月,金职院被浙江省文化厅、教育厅授予“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学生们早已走在了传承和保护“非遗”的道路上,这些年轻人在项目中融合了非遗保护这样的庞大命题,在具体操作时,虽然走得跌跌撞撞,但从未止步。“我们对金华本地的非遗传承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很多优秀的传统技艺正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我们想让更多人了解关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它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这些优秀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张赛说,接下来,艺术设计学院将会把金华地方优秀非遗融入学生毕业设计,创作纪录片、动画片、婺州窑、婺剧戏服等一系列非遗主题设计作品。

  

  

  

新闻链接:#  

(责任编辑:)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