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职新闻

李晓珍:“珍”心潜行,做最好的自己

来源:建筑工程学院作者:陶 晶时间:2020-05-29浏览:2906设置

设置轴网,排柱布梁,测量搬砖……位于学校南隅一角的建筑工程学院里,有这样一位土木专业女教师,她无视繁杂浮华,翻转课堂,智斗“神兽”,教学科研两手抓;她要强胜过男儿郎,斗志昂扬寻突破,守候匠心、精工建业,“刚柔并济”是对她最好的形容词。她就是学院第一个内培博士、青年教师李晓珍。

                                              




                                              

                                        

兢兢业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知性、亲和,是李晓珍给大部分学生的首要印象;细腻、执著,兢兢业业则是李晓珍在课堂教学、育人与竞赛指导之中给予同学们最深刻的体会。

作为教师,课堂上的李晓珍,声量不大却每句话铿锵有力。娓娓的声线,从容的语气,自信的气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这位非师范专业出身的工科生在初为人师时即在校微课比赛中崭露头角,所上课程入选校“六个一批”及“五个一百”教学创新项目,所在核心教学团队成功入选第二届、第三届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名单。

作为班主任,李晓珍所带班级连续两年获“校级优秀团支部”称号,“优秀班主任”也时常榜上有名,秘诀并非其他,而是以柔克刚,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在李晓珍眼中,没有真正桀骜不驯的孩子,每一个表象背后都有其过犹不及的真相。在当班主任初期,李晓珍便在建工154班的董华伟同学身上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年轻的李晓珍遇上性格孤僻的董华伟,她首先放下了自己的耳朵,无视班级同学对董华伟贴上的那些不好的“标签”,耐心引导董华伟说出自己的困扰。“他只是不懂得怎么有效沟通。”找到症结所在,李晓珍主动提出做“和事佬”,鼓励董华伟在同学面前重新做了一次自我介绍,让他打开心扉,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大方地去倾听大家的建议。万事开头难,只怕有心人。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董华伟在三年时间里逐渐褪去了自己身上的“刺”。毕业多年,这个男孩仍和李晓珍保持着联系,交流着工作和生活的一些情况。“如果没有当初李老师对我‘胡闹’的及时止损,也许我现在会因为自我封闭而更加偏执。”董华伟感叹道。

                                           




                                                  

作为竞赛指导老师,李晓珍能及时抓住学生的新潮流,善于吸收科研的新思想。造价172班庄程皓是李晓珍指导的2019年省级“挑战杯”团队成员之一,其团队荣获了浙江省第五届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浙江省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十四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在庄程皓的印象里,第一次见这位女老师就倍感亲切,“大概是李老师声音很好听。但是后来的备赛经历却让我们见识到了这位平日里知性亲和的女老师认真起来时那股执著、刚毅与果断。”庄程皓说,“整个备赛过程中,一旦我们面对实验失败、科研进展缓慢的情况时,她并不会因此去批评我们,而是给我们十分细致的理清条理,善于用凝练的语言将复杂难于理解的过程清晰、明确的表达出来。她还会在我们紧张的时候开玩笑调动气氛,从我们的需求出发,帮助我们重新树立自信。”

 

                                       


                 

                                  

孜孜不倦,为求突破选择读博

 

如果说李晓珍的成长之路用“优秀”来概括,那么成就她“优秀”的途径就是“坚持”。孜孜不倦,琢玉成器,既是她一路成长以来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她在职业发展中对自己的要求。

李晓珍目前是宁波大学博士在读生,从2016年备考,至2017年成功入学宁波大学,到如今博士三年级,她的科研经历可以用“开了外挂”来形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浙大核心2篇,EI检索6篇,SCI检索2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市级评“优秀论文奖”。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主持厅局级课题6项,参与厅局级项目5项;主持横向课题8项,横向到款40余万元,主持市社科联项目1项,参编教材2本。

科研与实际并不是平行线,李晓珍不断尝试将科研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从实际工程中寻求科研项目的突破点。她曾从舟山沈家门海底沉管隧道的施工中提炼出了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经受氯盐腐蚀的机理研究,从杭州地铁的施工萌生出了卸载作用下基坑正下方软土盾构隧道变形机理研究,同时还不断学习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抓住节能环保研究的契机,对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外人眼中的李晓珍,在这些年仿佛是一个事业心十足的女性,但了解她的人却知道,她的每一步足迹,都有家人的烙印。2012年,李晓珍开启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除了进入学校成为一名高校老师,她还成立了自己的小家,成为了孩子的妈妈。她深知养育孩子十分繁杂,需要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中,势必会对自己的个人专业发展有所钳制,毕竟她对自己的定位从来就不单单是一个“妈妈”。今后是完全倾注精力于家庭,还是仍旧需要寻求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困扰了她很久,也让她在事业最初略有些踌躇。

最终给予李晓珍力量去做出选择的,还是家庭。“我努力了这么多年,不能光让孩子在我嘴中知道我的执着,我要用实际行动,给孩子们立个榜样!” 李晓珍说。

“逼自己一把”,逼出了建工学院第一个内培博士。这个当时谁都没有碰过的烙饼,李晓珍作为一名女老师,作为一名二胎待产的女老师,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本硕期间一直从事岩土工程方向的李晓珍,博士研究生则选择了宁波大学的工程力学专业,研究内容主要为碳化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演化及再生建筑材料研究。与她而言,选择读博是对自我心理舒适区的挑战,痛并快乐着才是读博的常态。她从来不是一个女强人,也会因为孩子生病而落泪,因为实验失败而黯然,因为科研进展不顺而沉闷。但每当她孤独无助的时候,家人的支持总能及时冲刷她的情绪。儿女膝绕时的欢愉,丈夫时常给予的惊喜与宽慰,父母在她被工作和学习共同“围剿”无法抽身照顾家庭时的及时援手,都让她无数次感叹,人生永远不会在你做好准备时给你选择的自由。但既已做出选择,唯有更加努力,才能对得住所有人包括自己的期待。


                                                

                                        

                                              

立足岗位,践行党员初心使命

 

作为党员教师,李晓珍与学院许多“信义”战士一样,在党支部工作中用她的“珍”心潜行,矢志不渝地为建工大家庭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获评2019年度校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断了同学们返校的脚步,却无法击退建工师生共同抗“疫”的勇气。3月初,建筑工程党支部专门成立线上助学队,招募党员开设不同类型的兴趣班,帮助同学们在专业知识中答疑解惑,在技能提升、竞赛指导中提供“云”帮扶,在专业兴趣班开设、管理过程中提供分模块的精准专业素养提升,在未来创业就业中提供“云”企划。得知消息后,李晓珍第一时间报名,除了承担线上教学答疑、专业技能提升指导外,还作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负责创新创业竞赛“云”选拔工作。“这次选拔方式不同以往,‘云’选拔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结合专业兴趣班的开设来挖掘学生不同方面的潜能,激发他们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灵感,这其中迸发的很多头脑风暴也给了我很多新的感触,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


                                          



                                             


“精工筑基、匠心建业”的学院精神一直是李晓珍前进路上的指航灯。将研究所学运用于企业发展,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是这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疫情的侵袭对建筑企业的复工复产造成了极大的阻力,这其中中天城建绿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因疫情影响,部分技术人员无法及时到岗,新技术无法通过远程指导及时投入使用,导致公司新一批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淤泥含量过高的问题。正当中天公司一筹莫展的时候,作为企业的访问工程师,李晓珍第一时间主动联系了她访工期间的导师,进入生产现场进行实地情况的调研,在几经尝试后找到了降低眼前生产线上淤泥含水率的一条技术路线。此后,她又结合企业发展目标,明确了淤泥再利用的思路。该公司总经理胡显峰说,“受疫情影响,下半年的生产十分关键,李晓珍提供的淤泥处理技术,提升了企业的研发能力,让企业能在特殊时期有机调整年度计划,加快产能‘复苏’,保障全年产值。”

“感谢自己一路的坚持,感恩家人对自己的无限包容与理解、支持,感念学校对教师个人成长的鼓励,感动学院领导和同事对自己多年来教科研工作的帮扶。我从来不是一个出色的人,但未来我会努力让自己变得出色!”在恰好的年纪不畏红尘,不畏荆棘,不负繁花,不失初心,坚持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李晓珍。


(责任编辑:)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